- 國
-
(國, 国)
guóㄍㄨㄛˊ〔《廣韻》古或切, 入德, 見。 〕“ <<或>> ”的今字。1.國家。《詩‧小雅‧節南山》: “秉國之均, 四方是維。”漢 東方朔 《非有先生論》: “國無災害之變, 民無飢寒之色。”明 高叔嗣 《分水嶺晚行》: “少年曾許國, 多難更移家。”2.指部落。《尸子》卷下: “ 舜 一徙成邑, 再徙成都, 三徙成國。”《後漢書‧東夷傳‧三韓》: “﹝ 韓 ﹞凡七十八國。伯濟 是其一國焉。 大者萬餘戶, 小者數千家, 各在山海間。”3.國都。《左傳‧隱公元年》: “先王之制,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。”《史記‧樂毅列傳》: “ 濟上 之軍受命擊 齊 , 大敗 齊 人。 輕卒銳兵, 長驅至國。齊王 遁而走 莒 , 僅以身免。”宋 蘇舜欽 《上執政啟》: “近戚當塗, 陳冤無路, 徊徨去國, 舉動畏人。”4.泛指城邑。《國語‧周語中》: “國有班事, 縣有序民。”韋昭 注: “國, 城邑也。”《後漢書‧陳龜傳》: “舉國掩戶, 盡種灰滅, 孤兒寡婦, 號哭空城。”5.建國;建都。《莊子‧則陽》: “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 , 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 。”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注‧濁漳水》: “蓋 周 時國于此地者, 惡言 降 , 故改云 共 耳。”《朱子語類》卷九五: “國家遭 汴都 之禍, 國於東南。”明 劉基 《郁離子‧千里馬》: “ 徐市 ……私具舟, 載其童男女三千人, 宅海島而國焉。”6.古代王、侯的封地。《易‧師》: “開國承家, 小人勿用。”孔穎達 疏: “若其功大, 使之開國為諸侯;若其功小, 使之承家為卿大夫。”《孝經‧爭諫》: “諸侯有爭臣五人, 雖無道, 不失其國。”《戰國策‧齊策四》: “ 孟嘗君 就國於 薛 。”《三國志‧魏志‧陳思王植傳》: “ 文帝 即王位, 誅 丁儀 、 丁廙 并其男口。植 與諸侯並就國。”7.地方;地域。《周禮‧地官‧掌節》: “山國用虎節, 土國用人節, 澤國用龍節。”《史記‧留侯世家》: “ 雒陽 雖有此固, 其中小, 不過數百里, 田地薄, 四面受敵, 此非用武之國也。”《南史‧周盤龍傳》: “ 盤龍 父子由是名播北國。”明 文徵明 《新秋》詩: “南國新涼歌白苧, 西湖夜雨落紅蓮。”8.猶家鄉。《晉書‧陶侃傳》: “﹝ 侃 ﹞欲遜位歸國, 佐吏等苦留之。”唐 盧僎 《南望樓》詩: “去國 三巴 遠, 登樓萬里春。”前蜀 李珣 《河傳》詞: “愁腸豈異丁香結。 因離別, 故國音書絕。”9.專指與帝王或皇室有關的(人物、事件)。 參見“ <<國姓>> ”、“ <<國姻>> ”。10.指本朝的。 參見“ <<國朝>> ”、“ <<國初>> ”。11.指國中最好的或最美的。 參見“ <<國手>> ”、“ <<國色>> ”、“ <<國香>> ”。12.指 中國 特有的。 參見“ <<國畫>> ”、“ <<國術>> ”。13.指代表國家的。 參見“ <<國旗>> ”、“ <<國徽>> ”。14.姓。春秋 齊 有 國佐 。 見《左傳‧成公十八年》。
Ханьюй Да Цыдянь. 1975—1993.